第十六章第十节
作者:老马刘炳      更新:2020-11-26 12:29      字数:6714
       又过了片刻,董记者说:“哲学家认为,人类面临有三个层次的大问题要解决。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物质欲望。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精神欲望。最后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灵魂欲望问题。追求物质欲望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追求精神欲望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追求灵魂欲望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我表示愿听其祥。

       董记者说:“人和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生存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真正解决物质欲望问题。在自我意志和生存意志的驱动下,人们不择手段,弱肉强食。在这些物欲横流的国家,物质排挤精神,金钱排挤灵魂,愚昧排挤知识,迷信排挤文明,假恶排挤真善,腐败排挤廉政,邪气排挤正义,私欲排挤良心。真知灼见被无知、浅识、低俗的谩骂所淹没,真理被谬误所掩盖,高尚被卑劣所驱逐。意识形态流于暴力、浅薄,无知,荒谬。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因此还处在低等动植物的层面。人们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世界……因此,人们为什么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就是我们每天接受了太多杂乱无章的信息,人开始被自己的各种杂念和欲望控制。人人都觉的自己只差一个机会,人人都相信自己可以一夜暴富,各利双收……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因此,人人都在做梦。但丁划分天堂、练狱、地狱是有道理的,大部分人在炼狱中煎熬……社会把单纯变成了复杂,因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变态……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已经成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但我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以厚德载物自许,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我表示赞同。

       我接着问:“要解决人和人的什么关系问题?”董记者思考了片刻说:“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因此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广泛,几句话难以说清楚。从社会的大角度来说,就是国与国、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身体和谐不生病,社会和谐不生乱。社会和谐主要靠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博爱……从个人的小角度来说,就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椭圆是小到粒子运动,大到天体运行的普遍轨迹。因此,做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圆,太方会伤人,太圆会让人远离你,因此人要椭圆……也有人这样描述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残酷不过人害人;阴险不过人算人;郁闷不过人气人;耻辱不过人戏人;为难不过人求人;生气不过人比人;热闹不过人看人;着急不过人等人;难受不过人想人;和谐不过人让人;牵挂不过人念人;温暧不过人帮人;感动不过人疼人;幸福不过人爱人。……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拥拥于礼;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伴伴于爱……司马光把人划分为四类,圣人、君子、愚人和小人。并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人的品德最重要……每个人生存在合适自己的位置上,那就是各尽其才、各取所需、和而不同、方为大同。”我点头表示赞同。

       我感叹地说:“人和人的关系最难相处!包括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也是如此。我经常干好心不得好报的事。事后每每后悔不迭,可再遇到事后,又好了伤疤忘了疼。因为我总想着与人为善,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是助人为乐教育。”董记者沉思了片刻说:“是啊!确实如此,都有同感!人和人的相处比较难。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因此,刺猬法则符合人际交往中的生理和心理距离……你竭尽全力的给予,不是赢得一颗真心,就是感受一次寒心;你有情有义的帮助,不是收获一份真情,就是换来一次教训。所以,做人大方可以,但要遇到知恩图报的人,不然你的一片好心就是白费;做人善良可以,但要碰到通情达理的人,不然你的良苦用心就是浪费;做人包容可以,但要给予有心有肺的人,不然你的一直忍耐就是白给。因此,话要和明白人说;事要与踏实人做;情要同厚道人谈……历史上有一个故事: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 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 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 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人若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如果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你的生活将变成一件裤衩。别人放什么屁,你都得接着……当然也不要轻易评论别人,不要试图改变别人。不论人非,不评人过,是一种修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别人,你不了解别人的内心,你又怎能知道别人的苦楚、欢乐。又怎能仅凭片面碎片化的情景,就对别人做定性。好比这世间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可言一样,人情冷暖只自知。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成杂,只有那些吃到嘴里的人才知道其中滋味。咱们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其实,我们都有缺点,所以彼此包容一点。我们都有优点,所以彼此欣赏一点。我们都有个性,所以彼此谦让一点。我们都有差异,所以彼此接纳一点。我们都有伤心,所以彼此安慰一点。我们都有快乐,所以彼此分享一点……世间人与人,彼此间似乎都隔着一块玻璃,时常觉得自己看清了、看透明了、看清楚了,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人的表象。有些事,看得很清,却说不清;有些人,了解很深,却猜不透;有些理,很想不通,却行的通;总想世界纯澈,却事与愿违;总想事情圆满,却不随心愿;总想人心纯粹,却是一厢情愿……因此,应该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有人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怕鬼真是太幼稚了,我带你去看看人心;人,可怕的不是一张张脸,而是那一颗颗深藏不露的心……”我点头称是。

       然后我问:“有些人知恩图报,而有些人恩将仇报,这是为什么?”董记者思考了一下,说:“中国有句俗话,叫‘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意思是在一个人快饿死的关键时刻,你给他一斗米,让他活了下来,他会感恩戴德,把你奉为恩人。可是如果你一直帮助他,他就会养成依赖,把你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一旦某天你不再帮助他,他会把你当做仇人。这就是‘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行善需要理性的思维。一味地付出、给予,只会助长他人的贪欲,养出恩将仇报的白眼狼。有句古话,叫‘帮困不帮懒,救急不救穷’,在别人遇到困难急需帮助的时候,帮他一把让他渡过难关,他会感激不尽。如果帮懒救穷,只会让对方贪得无厌,更加依赖你。《教父》中有一句台词:‘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当善良没有边界和原则的时候,无理性的善良只会让贪得无厌的人得寸进尺,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这世上,真心未必能换来真心。你的好心给了贪婪无度的人,只会换来失望心寒。你的善意给了不知感恩的人,只会得到翻脸无情。善良不能盲目,要给值得的人。不懂感恩的人,不值得你付出好心。恩将仇报的人,配不上你付出真心。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感恩,这就是古话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由来。从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分析来说:比如,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我插嘴道:“你说的没错,人肚子饿了吃什么都香!不过也有少数例外情况,我是爱喝酒的人,而且越喝越高兴。”董记者怔了一下,笑了,说:“我换个说法。一个人饥寒交迫时,如同手放在冷水里。你突然帮助他,如同把他的手放入温水里,他感到十分温暖。如果你不停地帮助他,如同把他的手从温水里取出,放入热水里。久而久之,他适应了热水的温度。如果对他减少帮助,相当于把他的手放回温水里。此时,他感觉温水是凉的,心里就会不高兴。如果你停止帮助他,相当于把他的手放在冷水里。此时,他感觉是冰水。因此,开始怨恨你。同一杯水温,出现了前后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心理的变化会影响生理感觉,近而影响性情的变化的原因……”我表示有点明白了,其实还不太明白。我又问:“可是人为什么会怨恨恩人?是什么心理在做怪?”董记者说:“俗话说,狗不能喂的太饱,人不能对他太好。你对他第一次施舍时,他可能感激涕零,恨不得跪到你脚下。当你第100次施舍时,他却可能恨不得杀了你,然后站到你的位置,拥有同你一样的资源。有些人就是这样,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习惯了拥有,便忘记了珍惜;常常仗着有人偏爱,就有恃无恐;仗着有人包容,就肆无忌惮。这世上,最薄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因此,感情,咱悟不透就不悟。人心,咱看不懂就不看。心里有你的,风吹草动也心疼。心里没你的,坟头草动也不会来看你……”我点头称是,但还是没完全明白。

       我又问:“这种从感恩到仇恨的心理逆转,是怎么形成的?”董记者思考了片刻说:“有人认为:这种人,在意识层面,受伦理道德约束,我感激你;但在潜意识层面,却有一种相反的情感,那就是仇恨。施以援手的人,除了会获得良心的安宁,还会附带道德和地位的优越感。被帮助的人,在意识层面是开心的,因为你解决了他物质的需求。但心灵深处,他却是愤怒的,是嫉妒的,是带有仇恨心理的。因为人天生就有着追求平等,追求卓越的精神渴求。因为被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无能、弱小,卑微不如他人。于是,仇恨油然而生,嫉妒心也持续发酵。这也就有了那句俗语一斗米养恩人,一担米养仇人。穷人接受一斗米的施舍时,内心是快乐远大于仇恨的。可当穷人接受一担米的施舍时,他内心就成了嫉妒大于快乐,仇恨强于感恩。因为每次受助时,穷人潜意识里,就会滋生出一种因卑微而产生的仇恨。与之对抗的,是自己的道德和良知。最后,当潜意识仇恨积累得越来越多,自我道德良知已无法将它压制时,人就变成了白眼狼。仇恨帮助自己的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微妙心理。但它被道德和良知压制。它存于潜意识里,平时很难被我们所察觉。人从来都是善恶共同体。只有当你善念远胜于恶念,感恩之心远强于嫉妒之心,恶才不易被激发。我们的良心,才不至于被本性所淹没……这个问题太难准确回答,只能这样粗浅的解释了。”我也知道此事难以说清楚,就没再问此话题。

       过了片刻,我问董记者:“人的物质欲望好理解,精神欲望包括哪些内涵?”董记者说:“叔本华认为欲望不但产生罪恶,而且会产生痛苦……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欲望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而又无所不在的欲求。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就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叔本华提出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但他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苦行。因此世界上唯有人的痛苦最深……”我问:“为什么说世界上唯有人的痛苦最深?动物就没有痛苦吗?”董记者说:“因为人的欲望最贪婪。”我表示赞同。

       又过了片刻,董记者又说:“叔本华还认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我不解地问:“欲望满足了应该快乐呀,怎么会无聊?”董记者说:“叔本华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是悲观的。他认为欲望满足的快感是短暂的,又因为产生了新的欲望,之后又陷入痛苦和无聊……”

       董记者可能看我还是一脸困惑,接着说:“芸芸众生,执着地活着,追求爱情的甜蜜,婚姻的圆满,事业的成功,都是为了寻找灵魂的香味——幸福。然而,幸福是上帝掷到人间的一块最费思量的诱饵,没有得到的时候,它让你魂牵梦绕,一旦得到,又让你感到味道索然。比如把一只鸡放进粮仓,欲望极大地满足了吧,但它会感到痛苦和无聊,不久就会饿死。只有在野地里,不停地找食吃,才乐此不疲。因为找食是受欲望的支配,找食的过程充满希望,找到食吃下去是欲望的满足。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欲望、希望、满足的支配下,当然乐此不疲。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俗话说得好,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快活。就是这个道理。所不同的是人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欲望。欲望的满足也能给人带来幸福。尽管一些欲望的满足是荒谬的、虚无的,但人们在幻影的指引下,照样追逐不停,终其一生。欲望的满足总是有限的,因此人只能有相对的、短暂的幸福。”我情不自禁地说:“非常有道理!”

       我接着问董记者:“怎样解决个人的精神欲望问题?”董记者说:“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是人的欲望。威利 詹姆斯也认为,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在精神欲望追求方面,首先人们要充分享受生命权,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追求精神欲望的基础。如果物质欲望满足后,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比起物质欲望,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欲望。比如,享受工作。这关乎工作是否开心,是否觉得有挑战性和成就感、充实感。只要工作这件事变得令人愉悦、充实,压力就会被逐渐化解。通过工作来让自己成长,就会不断发现新的挑战,使得工作意趣盎然,对未来充满信心。还有工作能不能让你学到东西,不断成长、进步,并能为之感到精神欲望的满足……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能够享受到亲情和友情的温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目的。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全心全力地去工作、去生活、去奋斗、去进取……拥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时间,可以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循序渐进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路上……自由的工作方式。比如在咖啡馆、公园、健身房等场所办公,比起上班族要幸福得多……从专注于工作本身的投入感和成就感中去寻找精神满足与自由……辛苦的感觉来自被迫而为,而愉悦则来自于主动想做。只要我们具备调整心态的意识,就可能把他人眼中的辛苦变成我们全新的幸福……短暂的大幸福不如长久且可持续性的小幸福更令人感动。只要能让人确确实实感受到不断出现的小幸福,也足以让人好好地生活下去。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体验,它是由日常生活和工作一点一滴不经意的喜悦感堆积而来……从心理上解析来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你兴趣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因此,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强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改变既定的生活模式,去寻求变化,喜欢变化,享受变化。一定会给你带来无数新的邂逅和全新的发现……人需要刻意去追求一些挑战。可能乐趣多多,利于形成新的刺激,让精神欲望不断地得到满足……”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有道理!人要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就会朝思暮想、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如果生存与工作的兴趣合二为一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