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银春      更新:2021-06-30 11:56      字数:8831
       1.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无论如何

       人们往往不理智,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原谅他们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善良,人们会指责你怀有自私和不良动机;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成功了,你会赢得一些假朋友和一些真敌人;还是去成功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诚实和坦率,人们会欺骗你;

       仍然诚实和坦率吧,无论如何。

       你花数年时间所营造的,有人会在一夜之间将其摧毁;

       继续营造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找到了安宁和幸福,他们会嫉妒你;

       依旧欢乐吧,无论如何。

       你今天做的好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仍然去做好事吧,无论如何。

       你将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再多也不够;

       继续将最好的奉献给世界吧,无论如何。

       你瞧,归根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无论如何。

       上面这首小诗的作者,是享誉世界的特蕾莎修女。之所以没有选我们这个诗歌王国中的任何一位大诗人,而是选择一位外国业余诗人的作品,作为我们的开篇之作,在于我始终认为,诗人也好,作家也罢,有时候写出伟大的作品,相对来说或许并不太难,只要有才华、肯努力,就可以做到。真正难得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己的作品。而特蕾莎修女正是极少数做到这一点的人。

       我们总是说,要诗意的栖居,诗意的生活,殊不知,所谓诗人.乃是放大人间的幸福与痛苦的人。所以诗意,有时候意味着苦涩。不过没必要一听到”苦“字就皱眉头。胆汁苦不苦?没有它人体就运转不下去。良药虽苦,却能把人从疾病的苦痛中解救出来。而特蕾莎修女一辈子所从事的事情,就是从苦中挖掘甜,然后毫无保留地赐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特蕾莎修女,又称德兰修女,于1910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她一生扶贫济困,先后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了五十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青年中心和孤儿院;曾获得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o肯尼迪基金会奖金和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和平奖金,并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这首诗,折射出的即是她那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早在年轻时代,特蕾莎修女在世界上就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后来,她又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并逐渐发展至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伴随着她的知名度及其在教会中地位的日益提升,其思想、言行及财产等诸多方面,开始遭受大量评论和非议。如美国作家克里斯多弗o息金斯在其著作《宣教立场:德兰修女理论与实践》中

       09^静心是一首诗说:“你所知道的德雷莎修女,不是部分是假的,而是全部都是假的。”特蕾莎修女假在哪里呢?该作者指出:

       一人们认为,特蕾莎修女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加尔各答(印度城市),其实不然,特蕾莎修女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梵蒂冈,或是访问其他国家,她很少在加尔各答;-

       人们认为特蕾莎修女的慈善组织帮助了无数的穷苦人,其实不然,相反,她收到了大量的捐款,但这些钱却很少用在穷人身上。至于人们所乐道的她经营的那些孤儿院、收容所等等,这些机构很多都是她信口开河编出来的,完全不存在;

       一人们认为,特蕾莎修女是无私的人道主义者,其实正好相反,她是偏执而且残酷的基本教义派。她对于“痛苦”有一种不健康的崇拜,她认为受苦是让人接近最直接上帝的途径。因此,她所经营的“疗养院”不是用来治疗穷苦的人,而是让他们痛苦的死亡的场所。特蕾莎修女的疗养院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受过医疗训练的修女,她们使用没有消毒的针筒,不使用任何止痛药,也不打算治好任何人。由于修女禁止使用止痛药,许多病人都是在最痛苦的情况下死亡的。德雷莎修女唯一在乎的事,是传教……心存善念,助人为乐,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毫无疑问的美好品质。不过有些时候,助人也往往惹上一堆麻烦,特蕾莎修女就是如此。国内的袁厉害、陈光标等慈善人士亦如此。我们不能简单指责那些质疑者就一定不对,一定居心险恶。在一定程度上,我也相信“世上并无绝对无私者”这句话。然而,当特蕾莎修女在帮助穷人、病人、孤儿、无家可归者时,那位美国作家又在做什么呢?对于国人的质疑陈光标等慈善人士,已故的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一段中肯的话:“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无私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图个好名声,或者避税,或者领导号召不得不响应;为慈善付岀的可以很大也可以

       很少,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神,层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参与了,他就开始了他的道德积累。所以我主张慈善不要问动机。”

       而特蕾莎修女的回答则是这首小诗。正像她在诗中所说的,“如果你善良,人们会指责你怀有自私和不良动机;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你今天做的好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仍然去做好事吧.无论如何”,因为“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一个人不可能让全世界满意,世上总有人以聒噪为能事,无论你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让那些没素质的人说出有素质的话。但是没关系,只要你的心足够安静,只要你的脚还坚定地踏在自己认定的路上,你的耳朵就会自动屏蔽闲言碎语。当然,把它们当作一种反面激励也未尝不可。

       最后要说的是,这首诗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实际上它还道出了一个极富诗人个性的处世精神:无论如何,不管怎样,做你想做的,做你该做的,别理那些聒噪的,少听那些无聊的。

       2.为人心静自然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喜欢遍游群山,访贤问道。有一年夏天,白居易去拜访一位名叫恒寂的禅师。当时正值伏天,天气酷热,一众僧侣热得无心参禅,唯有恒寂禅师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里读经。

       白居易不断地扇着扇子,仍然满头大汗,他问恒寂:“禅师,屋里这么热,为何不找个凉快的地方读经?”恒寂淡淡地说:“三界如火宅,娑婆如热炉。我觉得这里就很凉快。”白居易深为恒寂禅师的禅功所触动,于是作了这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也,“心静自然凉”。所谓“心静自然凉”,本义是说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引申为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去面对,这是每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生活态度,对问题、困难、挫折的解决也不无裨益。

       刚刚经历过炎夏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天气一热,人就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轻者烦躁不安,影响工作,重则无名火起,铸下大错。这时候,单是打开空调是不够的,要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天气转移到其他可以让自己感到平静愉悦的事物上面。当你的心思不在热上面了,自然就没那么“热”了。举个例子:一个喜欢打麻将的人,在数九寒天不生火的屋子里也能玩得不亦乐乎;若是牌风不顺,还会脑门见汗!例子虽然庸俗,但足以说明,心理的微妙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当今世界,全球变暖,集体发烧,我们做人、做事,尤其是有所追求却不得其法时,只差一步却偏偏遭遇瓶颈时,不幸落败又逢世态炎凉时,心烦意乱偏偏还有人添乱时,都不免让人急出一脑门汗,外加一头雾水,坏脾气、坏心情自然也不打一处来。这时候,除了自己冷静下来,谁也帮不了你。

       已故世界三大男高音之首帕瓦罗蒂就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有一次,尚未成名的帕瓦罗蒂应邀去法国参加一个演唱会。他提前一天赶到法国,当晚下榻在剧院附近的一个小旅馆。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演出,他早早地就上床了。谁知刚刚躺下,便被隔壁婴儿的哭闹声吵醒了。帕瓦罗蒂本以为,这小家伙哭一会儿就会停,谁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孩子还是哭个没完没了。他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伸岀拳头,准备砸墙以示抗议。但就在拳头触及墙面之前,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小家伙怎么能哭这么久?已经哭了一个小时了,声音还像刚开始那样洪亮!想到这儿,他躺在床上仔细静听,发现这孩子是个天才,每次声音快到临界点时,他就会把声音“拉”回来,这样,他的哭声便不会破裂,声带也不会嘶哑。而且他听出,那个婴儿并不是用喉咙发音,而是用丹田,因此他长时间啼哭,却一点儿也不气喘。想到这儿,帕瓦罗蒂非常兴奋,当即试着像那个婴儿一样,用丹田发音,并且在唱到最高点前拉回来,保持声音的洪亮完整。一试之下,效果非常的好。反正也睡不着了,他便就着婴儿的哭声,练习了小半个晚上「第二天,他全新的唱功征服了所有观众。

       帕瓦罗蒂一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心里静,即使是噪音,也能听出天籁的感觉。尽管,冷静下来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再来看一个身边的故事:前不久,我聘请的一位小姑娘来找我辞职,我惊问其故,小姑娘不好意思地说:在北京交了个男朋友,被二老侦知,强烈要求她立即与男朋友分手,回老家发展……我应她之请在她所在的城市帮她联系了一家跟我有业务往来的公司。谁知没过多久,该公司的负责人就打电话过来说:“小姑娘刚上几天班就跟我请长假,说心里烦,要去西藏散散心!”我对小姑娘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想去旅旅游,但始终脱不开身,而人家一个参加工作才不久的小姑娘,说走就走,令人羡煞。不过细细想来,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定会比较烦。当爱情与亲情发生遭遇战,且没有和解的可能,谁都烦。我也能预料到,她如果不能解决自己心里的问题,即使走遍千山万水,恐怕也散不开郁闷的心结。前些天,我在网上遇到小姑娘,问她西藏之行感觉如何。她的回答是:二老坚决不同意她去西藏……很显然,

       她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地静下心来,忘掉烦恼,重拾欢笑,而是应该进一步想想:她为什么会这么烦恼?她又该如何谋求爱情与亲情、家庭与自我之间的平衡?

       其实,想找个地方静一静、散散心的现代人远不止小姑娘一人。很多人都想去高原看看蓝天,饮饮雪水;想去草原骑骑骏马,望望白云……很多商家也乘机打出了“背叛城市,回归自然”的招牌,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迟早要回来,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依然故我,无法突破的瓶颈、难以改变的现实依然故我,看看天、看看云看似能安心,其实是逃避。我们想要的“清静的去处气只能向自己的心中求。如果我们的心不能真正静下来,即使遁迹深山老林,照样纷扰挂心头。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心灵的超越,而不是形式上对尘世的逃避。

       3.尽日寻春不见春

       在古代中国,单是留名青史的诗人就不下万人,但女诗人却少得可怜。而我们下面要介绍的这位诗人,不仅是位女诗人,还是位方外之人——唐代的无尽藏尼。

       无尽藏尼名传后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她的名作《终日寻春》: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尽管这首诗,作者原想要表达的全是与佛理相关的”求道“、”开悟“、”执著“、”自性“等,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它不仅

       最终跨越了方外与尘世那道无形的高墙,还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经典。究其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出家人求道,还是我们普通人寻求人生价值、寻找幸福,都好比寻找春天。

       受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区域一年四季均是冬夏长、春秋短,而春天因上承冬之严寒,下启夏之炎热,温度宜人,万物复苏,且寄托着一年的希望,尤为可贵。加之在为数不多的春日里,还时不时地春寒料峭,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温暖的春天往往没有几天,让人们感觉几乎是一下子就从冬天进入了夏天,刚把春天抓到手,就又从指缝中溜走,愈发显得珍贵。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不是有一首歌也这么唱吗?寻找春天的人那么多,寻找幸福的人那么多,但他们就像未悟道时的无尽藏尼,从清晨到夜晚,甚至夜不能寐,走遍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内心呼喊的春天还是无影无踪。然而等他们满身疲倦、心灰意懒地回到家中,却发现,春天早已占满枝头!原来,最珍贵的东西恰恰是不必辛苦寻找的,比如春天,比如幸福。而那些让人为之着魔、为之走遍千山万水的幸福,或许只是披着幸福外衣的欲望。

       有个寓言说:一只小猫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儿?”妈妈回答:“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这只小猫就一天到晚地团团转,试图抓住自己的尾巴,却总也抓不住。有一两次,它真的做到了,摸到了自己的尾巴,可是这已经是它的极限了。它只能摸到,却没法握紧。最终,尾巴从它的掌中滑落。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与尾巴擦掌而过后,小猫生气地去问妈妈:“为什么我总是抓不住幸福呢?”妈妈笑着回答:“傻孩子,你不去抓它,尾巴就会老老实实地跟在身后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只追着尾巴跑的小猫,为幸福把自己搞得团团转,为幸福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殊不知,幸福一直在我们身后,只是因为我们特别想抓住它,它才会显得那么刁钻。

       当然,由于我们人类早就进化掉了尾巴,因此我们的幸福可能更难以捉摸一些。但有一点总不会错,那就是幸福不可能像运动员一样陪你拼命奔跑,玩命转圈。

       就如同上例中的小猫暂时可以摸到自己的尾巴一样,有些人或许能够追到些许幸福,握住些许幸福,但正如例子中的小猫一样,他们所能获得的幸福,永远不可能与他们的付出成正比。这并不是造化弄人。对幸福而言,造化无比地温情。它甚至不需要刻意地付岀,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你提供幸福。而有些人努力追逐幸福而不得,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刻意,阻碍了幸福的正常产出。

       赵本山在小品中说:“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最终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很多追求幸福的人最终遭了不幸福的罪,原因在于他们从未真正把幸福当成过具体目标,而是把它落实到了追求成功或者获得金钱、钻石等物质方面,并天真地以为拥有了它们便是拥有了幸福。

       其实,幸福好比一条小河,原本是最好的水源地,是赖以维生的生命之源,有人偏偏要在里面淘金,结果搅得河水浑浊,泥沙俱下,鱼虾难活,自己也渴死在金山上。

       著名摇滚乐手约翰o列侬也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这可以视作《终日寻春》一诗的格言版。不过,生活从不曾远去,远去的只有幸福。确切地说,幸福也不曾远去,它只是跟不上机械化时代的匆忙步伐。

       幸福和春天一样,有它自己的步伐和时间表。百般追寻,节气不到,春天也不会来;时节一到,躲也躲不开春天的气息。一双奔波的脚,未必就是积极的,或许那只是一双茫然的脚、徒劳的脚。别把体力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奔波上,只有适时停下脚步,平静心绪,养精蓄锐,才有可能把握好转瞬即逝的春天。

       我们并不反对追求,我们只反对强求。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那么他也不可能幸福。“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梅花的绽放,是大自然力量的造化。而我们的幸福,很多时候还需要自身能量的积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静下心来,在春天到来前积蓄力量,而仅仅是坐等春天,那么即使有朝一日“春在枝头已十分”,恐怕也没有一株幸福之花属于他。

       4.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国素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大意是说,诸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在相应的时代都曾奏出过属于它们各自的最强音,代表了各个时期的最高文学成就,也是相应文学体裁的最高峰。不过,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比如清朝大词人、有着“清代李后主”之称的纳兰性德,他在词方面的成就即便是与真正的李后主相比也毫不逊色,可谓词坛的又一高峰,而且是一个人撑起了一座高峰。不过我们本节要讲的,既不是纳兰性德,也不是宋词,而只是他的一首著名词作中的一个典故。

       纳兰性德曾在《浣溪沙》一词中写道: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醒,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词中的“赌书”,是引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早年与丈夫赵明诚在故乡山东济南读书寻乐的典故:他们相互考问书上的记载,谁要是记错了,就得认罚喝酒。那小日子过得,既有钱,又有文化,还有情趣,是以赵、李为代表的大宋朝北方士大夫们最后一段好时光。没多久,李清照便家国沦亡,两年后丈夫赵明诚又因病去世,李清照从此开始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孤苦生涯。彼此彼刻,偏偏又总是想起之前与丈夫在故乡时“共赏金樽沉绿蚁”的恩爱岁月、快乐时光,尤其是想到当时竟不觉得那样的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更好地把握,尽可能地珍惜,今日想来,愈发留恋。当然,除了留恋,还有伤心。毕竟,那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世人往往如此,总是在等到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时,才回过头去说它值得留恋。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莫等时过境迁时再说什么“当时只道是寻常”,而应从现在起,重新审视自己看似寻常的生活,好好品味、珍惜、把握其中的幸福。

       相对来说,今天的我们很多方面都比李清照们幸福得多。然而当被问及“你幸福吗”时,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如果说李清照的怅惘源自“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话,那么我们对幸福的茫然只能说是一种“现在只道是寻常”了。

       现代人感觉不幸福,往往并不是真的不幸福,而是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比如,中国人大多有个“桃花源情结”,向往陶渊明所描述的那种没有战争、没有赋税的幸福生活,其实冷静想想,当今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不就在过着这样的日子吗?或许,我们真的没有钱,甚至难以成功,有各自的生存压力,但我们不能为此而不快乐,不能为此就认定自己不幸福。

       北方有句俗话,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抛开其引申义不谈,只谈这句话的源头:在过去,甚至只是在短短二三十年前,北方由于天气寒冷,冬天地里除了小麦等少数几种作物外,其他作物都活不下去,同时,受限于不发达的交通,所以北方人冬天的蔬菜除了萝卜就

       A.

       是白菜。当然个别地区可以再加上土豆,但就算加上土豆,也只能在这三样蔬菜中做选择。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其实是一种无奈,因为没有别的,不爱也得爱。再往前推,唐朝的杨贵妃吃几串荔枝都被后世反复诟病,究其原因,也不外乎天气与交通因素。而现在,尽管冬天的蔬菜与水果价格昂贵,令工薪阶层又爱又恨,但总比有钱也买不到的好。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但归根结底无非一句话:人要学会感恩,学会感受、珍惜当下的幸福,而不是等幸福逝去时徒生感触。

       5.失意了,也要有诗意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上面两首诗,你感觉如何?

       相信每一个不太狂的读者看过后都会心生敬意。事实上,它们都出自名家之手。前者是海子,后者是顾城。

       遗憾的是,他们都已成为历史:1989年,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1994年,顾城在新西兰家中吊颈身亡。

       更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1987年,女诗人蝌蚪用一把手术刀割断了自己的生命;1990年,诗人方向服毒自尽;1991年,诗人戈麦沉水自杀;1996年,著名诗人徐迟跳楼身亡;

       2007年,先锋诗人余地用一把菜刀自割喉咙……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当年也是个“未遂诗人”:“我们班当时非常活跃,光诗人就出了好几个。后来挺有名的一个诗人叫西川,真名叫刘军,就是我们班的……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这个病叫做侵润性肺结核。当时我就晕了,因为当时我正在读《红楼梦》,正好读到林黛玉因为肺结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我还以为我的生命爱从此结束了,后来北大医院的医生告诉我现在这种病能够治好,但是需要在医院里住一年。我在医院里住了一年,苦闷了一年,读了很多书,也写了600多首诗歌,可惜一首诗歌都没有出版过。从此以后我就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是我这个人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文笔,所以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的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他写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每一个同学大概都能背。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号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自杀并不是诗人的专利,翻翻历史,随便哪朝哪代都有几个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屈原、卢照邻、徐渭、陈天华、王国维、三毛……据说,大诗人李白也是投湖捞月亮而死的,场景虽然浪漫,但终究还是自杀。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大学者、大才子,尤其是其中有一些还一再地在作品中鼓舞、激励世人热爱生命、好好活着的人,其离开人间的方式如此的悲凉呢?

       解释太多,原因太多,但真正让人信服的解释至今一个也没有,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不过有一点是公认的,这些诗人临死前都是比较失意的。但话说回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不失意?看来,最终的原因还是脆弱。

       俞敏洪曾经说:“我比较不具备诗人的气质,因为诗人必须要从绝望中找不到希望,要死要活那种。为什么我做不了诗人,那是因为任何事情到最后,我总相信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很明显,俞敏洪是在开玩笑。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文坛中因为失意而自杀的诗人、文人虽不少,但绝大多数还是敢于和生活战斗的强者。司马迁受腐刑而著《史记》,陶渊明仕途失意遂开隐逸诗风,杜甫颠沛流离乃成诗圣,曹雪芹、蒲松龄一生困顿遂成传世名著……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诗人也好,文人也罢,较之普通人更需要生活的磨炼、命运的洗礼,才能达到思想上的深刻、灵魂上的巅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贫穷、是困顿、是失意,但也蕴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诗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孤独、是寂寞、是失意,但也吟岀了一派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月光和杯中情怀。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得意,就有失意。但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心情平静,’即使失意了,也要有诗意!否则,诗就是自欺欺人、无病呻吟和毒品!我曾经想向一位诗坛前辈学诗,他却说:“别学,诗人都是病人!”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人分坚强、软弱两种,词分豪放、婉约两派,诗人亦从本质上分为积极、消极两类。在此附上一段经典励志诗,献给每一个暂时失意的朋友:

       而目信击串

       o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