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揭示创意思维提升的途径
作者:盛安之      更新:2016-12-02 16:42      字数:6655
       关于一个人创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哈佛专家做过许多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哈佛专家认为影响创意思维程度的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先天赋予的能力,二是生活实践的影响,三是科学的思维训练。

       天赋的创意能力

       首先测试自己的创意精神,找到自己的弱项和不足之处,以便自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训练。

       (1)我喜欢试着对事情或问题作猜测,即使不一定都猜对也无所谓。

       (2)我喜欢仔细观察我没有看过的东西,以了解详细的情形。

       (3)我喜欢听变化多端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4)画图时我喜欢临摹别人的作品。

       (5)我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及旧罐头等废物来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

       (6)我喜欢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

       (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会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8)做功课时我喜欢参考各种不同的资料,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了解。

       (9)我喜欢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欢去找其他新的方法。

       (10)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假。

       (11)我喜欢做许多新鲜的事。

       (12)我不喜欢交新朋友。

       (13)我喜欢想一些不会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

       (14)我喜欢想象有一天能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诗人。

       (15)我会因为一些令人兴奋的念头而忘记了其他的事。

       (16)我宁愿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欢住在地球上。

       (17)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

       (18)我喜欢与众不同的事情。

       (19)我常想要知道别人正在想什么。

       (20)我喜欢故事或电视节目所展现的事。

       (21)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和他们分享我的想法。

       (22)如果一本故事书的最后一页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编造一个故事,把结局补上去。

       (23)我想做一些别人从没想过的事情。

       (24)尝试新的游戏和活动,是一件有趣的事。

       (25)我不喜欢太多的规则限制。

       (26)我喜欢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没关系。

       (27)有许多事情我都很想亲自去尝试。

       (28)我喜欢唱没有人知道的新歌。

       (29)我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发表意见。

       (30)当我读小说或看电视时,我喜欢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

       (31)我喜欢幻想2亿年前人类生活的情形。

       (32)我常想自己编一首新歌。

       (33)我喜欢翻箱倒柜,看看有些什么东西在里面。

       (34)画图时,我很喜欢改变各种东西的颜色和形状。

       (35)我不敢确定我对事情的看法都是对的。

       (36)对于一件事情先猜猜看,然后再看是不是猜对了,这种方法很有趣。

       (37)玩猜谜之类的游戏很有趣,因为我想要知道结果如何。

       (38)我对机器有兴趣,也很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子,以及它是怎样转动的。

       (39)我喜欢可以拆开来的玩具。

       (40)我喜欢想一些新点子,即使用不着也无所谓。

       (41)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观点。

       (42)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找答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43)我喜欢尝试新的事情,目的只是为了想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44)玩游戏时,我通常是有兴趣参加,而不在乎输赢。

       (45)我喜欢想一些别人常常谈过的事情。

       (46)当我看到一张陌生人的照片时,我喜欢去猜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47)我喜欢翻阅书籍及杂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

       (48)我不喜欢探寻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

       (49)我喜欢问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天赋能力”绝不意味着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它只是一种资质、一种倾向,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天赋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天赋能力”往往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它主要来自于遗传以及早期胎儿的发育过程。万一缺少必要的现实条件,“天赋”再高的人也无能为力。

       来自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创意的影响可比喻为一盆花。品种好的君子兰,在适宜的水土肥料等条件下,会长出又宽又厚的叶片;如果缺乏适宜的水土条件,它也会变得枯黄。反过来说,如果君子兰本身的品种不好,那么任你提供什么样的水土肥料也无济于事,它只能长出又薄又窄的叶片。

       后天的实践活动对于个人思维能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社会现实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见过世面”的人往往对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点子也特别多。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把普通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贫乏环境”中,即放在空无一物的单调环境中;另一组则放在“丰富环境”中,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小白鼠喜欢的玩物,如梯子、转轮、滑板、秋千之类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之后,处于“丰富环境”的小白鼠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厚度等方面,比处于“贫乏环境”的小白鼠有明显的增加,其学习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证明,丰富的生活环境能够影响小白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从广义上来说,后天的社会实践其实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是不自觉的,而且是不科学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在某些场合和某些时候,实践和经验能够起到开发头脑、增长智慧的作用,但是在另外一些场合和时候,实践和经验又会成为一种包袱,成为束缚头脑的枷锁。于是人们便希望找一种科学的头脑训练方法,既能够开发智力,又不会形成新的束缚,这正是“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个性与创意思维

       “天赋能力”和后天“丰富环境”对创意思维有着重大意义,也许有的朋友会因此而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既没有很高的“天赋”,也没有条件到各地去游历以便增长见识,那么进行思维训练还有多大的意义呢?看来自己愚笨的头脑是“无可救药”了。

       其实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因为“天赋能力”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准确的度量,而“丰富环境”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再单调的环境,自己也可以把它丰富起来。退一万步说,即使您的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条件都不如意,那更应该及早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以求“堤外损失堤内补”,尽快提高自己的创意思维素质。不然的话,任其自然,岂不更糟?

       社会学家高夫在研究人的个性与创意之间关系的时候,抽取了不同领域的12个样本,共有1701名被试者,他采用“形容词检查单”的方法来区分个人创意能力的强弱。最后高夫发现,有些形容词与个人的创意力成正相关的关系,而另一些形容词则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与创意力成正相关的形容词是:有能力的、聪明的、有信心的、自我中心的、幽默的、个人主义的、不拘礼节的、有洞察力的、理智的、兴趣广泛的、有发明精神的、有独创性的、沉思的、随机应变的、自信的、好色的、势利的等。而与创意力呈负相关的形容词是:易受别人影响的、谨慎的、平凡的、保守的、抱怨的、老实的、兴趣狭窄的、有礼貌的、忠诚的、顺从的、多疑的等。

       这里所说的“形容词”,实际上是指人的个性品质。我们说某个人能够用哪些“形容词”来描述,也就是说他具有哪些品质与个性特征。从高夫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有助于创意能力的那些品质,有些属于天生的性格方面,有些显然是后天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果。而其中大部分的品质,都是能够通过科学安排的训练来获得的。这也从另一个途径证明,一个人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的。

       创意思维能够训练

       社会需要创意,创意来自思维,思维的能力有强有弱,那么创意思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有些人天生就很聪明,智力超人,比如李白或胡适。我们也听说过有的家庭经过努力,培养出创意能力很强的人,比如那位有名的逻辑学家密尔。显然,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同时影响着一个人的创意思维水平。

       也许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对于中等智力水平的人来说,通过科学的头脑训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其创意思维能力?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循规蹈矩是大多数人的习惯,规矩的流行,使人自然而然地不去费神思考,而是随波逐流。长此以往,个性将被磨平,思维将会迟钝,自己的聪明智慧渐渐化作了斑驳的影子……本来应该是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结果却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尘埃,这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果敢地打碎陈旧的思维习惯,及时让你的创意放射出动人的光彩吧!下面介绍一下激发创意力的十种方法:

       第一,确立你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激发创意力的原动力。任何人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奇思妙想的胚芽,创意的关键不在于这些胚芽的多少,而在于如何让它们萌发;而树立目标是让这些胚芽萌发的前提条件。

       第二,相信自己。激发创意力最大的绊脚石是认为自己缺乏创意力。很多人持有这种观念,他们以为创意力是不可企及之物,应该以敬畏之心看待发明家。但是,即使最伟大的创意点子,也并非无计可循、难以琢磨的。以电视游乐器发明人诺南·巴希奈为例,他的灵感即来自游戏与电视这两项最受人喜爱的东西,经他一结合,变成了价值5亿美元的点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联想而已。

       第三,灵感来临,随时记下来。当意识进入睡眠状态或沉浸在其他事情中时,潜意识仍会继续思索。诗人雪莱曾说:“伟大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曾经证实自己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潜意识。”

       你可以尝试在灵感来时,放下手边的事,立即捕捉它。富有创意力的人都宣称,他们的灵感通常是在入睡之前,或者刚睡醒时产生的。事实上,他们所说的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创意力和脑波阀有关,而脑波阀控制着人熟睡前这段时间的意识知觉。

       不妨将便纸条、录音笔放在床边,以便灵感来时能尽快记录下来。即使睡意正浓,也别懒于起身整理突如其来的构思,这样所得到的回报,将远远超过加班加点致使睡眠不足所获得的收获。

       第四,敢于打破安于现状的束缚。创意,就是要敢于对现状不满,敢于质疑,敢于追求你更高的目标。

       不妨以画画的方式,把问题“记”在纸上。画画和右半脑的活动有关,它能触发影像、观念及直觉;写字则和主控知识、数字、逻辑的左半脑息息相关。让思绪随着信手乱画而飞扬,画出你所想的问题,并从各种角度来描述它,进一步在脑中将它转变成动画。逐步习惯以视觉和脑部知觉来处理问题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激发灵感是这么容易。

       第五,创意是一项事业而不只是一项生意。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做一项事业,切实感受到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正在做出贡献,从而内心充满自豪感。正如伟大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所说:“成功就像幸福,是不可被追求的,它必须是一个人献身于一项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时接踵而来的、非故意的副效应。”

       第六,思考多种方案。平常我们多养成“只找一种答案”的习惯。很多商界人士只要发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马上就会松口气,说:“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就这么做。”但是更富创意的主管却会说:“方法是不错,不过再想想,看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找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需靠不断的思考,一有难题,便将它记录在备忘录上,并写出所有你能想到的相关事件及解决方法,然后再向那些你认为可能会提供好建议的人询问解决之道.

       第七,经常诘问自己。这种定期反省的方法,可以帮你确信自己的创意构思。问问自己:“不提出工作计划对我有什么好处?我非得在下属面前扮演指挥者的角色吗?”常常诘问自己,能使你更肯定(或矫正、或全然放弃)原先的构思。不论使用何种诘问的方法,你都在启开着新点子的大门。

       第八,相信自己有可行之道。这种想法可以使你摆脱压力,让思潮自然涌现。如果遇到问题时,老是问自己:“我做得来吗?这点子行得通吗?”因担心做不好、做不成而畏缩不前,反而会阻碍创意力。坦然接受自己,相信自己采取的每种方法、每个步骤,能激发自己找到答案。

       第九,组织“脑力激荡”小组。“脑力激荡”是一群人(最好5~8人),针对一个问题,各尽所能地提出任何可以想到的解决方案。组成这个小组的关键,在于必须暂时抛却批评争辩,不论别人提出多么离奇古怪的点子都要认同,使每位成员的思绪在完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尽情发挥想象力。当大家的点子都掏空时,小组便可以就记录开始讨论了,但为了节省集体讨论的时间,必须先让每位成员把记录内容过目一遍,再进行辩论。

       这个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动员更多的脑袋来构思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化创意为行动。所有的构思都必须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具有价值。不要吝于将创意付诸行动。试试看哪些点子行得通,哪些行不通,然后你就会自己想象出点子,而且对这个世界很有帮助。肯定自己的创意能力,并付诸实践,你也能成为创意天才。

       创意意识能够培养

       创意意识是创意的基础,它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的事物或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创意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展和维持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意活动的成功,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制性。

       创意意识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起点是创意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要求我们具有创意意识,实际上是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不是有句话吗,“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新的时代,由于新旧事物更替速度倍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顺应形势的需要,对各种事物多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爱因斯坦曾经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意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意的前提。而恰恰是这个“提出问题”的环节对我们来说可能非常困难。也许你认为个人的观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随各种环境、形势、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反的是,一旦某种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要改变甚至放弃这种观念将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们又必须克服这种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时代,新事物、新观点、新概念的出现是如此之多又是如此之快,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受到“更新”的剧烈冲击。我们要接受别人的更新,就必须更新自己旧有的东西;我们要挑战、要竞争、要胜利,就更需要更新自己旧的东西和属于他人的东西。如何更新?关键是要学会与众不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想在科学上还是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都必须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创意的意识。意识是起点,是内在动力。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为什么会从极度的辉煌中跌落呢?虽然这其中有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原因,但是没有创意的意识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同样出现在电脑业,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早些时候为了保护好其所建立的电脑王国,奋战、周旋于DOS系统的个人电脑、开放式作业系统以及主从式的电脑结构之间。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去淘汰,也不是去创意,而是去保存,并且反对他人更新的产品。他们不愿意报废、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结果他们的竞争者替他们做了这件事,而且,整个结果已在商场上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出来。那些著名的产品之所以在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屹立不倒,就在于其领导者有不断创意的意识,他们明白自己今天的畅销品实际上正是明天的淘汰品,因此,他们才有创意的动力。

       创意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培养。按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创意的核心含义是“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他认为创意要求向原有的框架中引入新要素,因而必然包含着对旧有要素的“创造性破坏”。这对于我们开发和培养创意意识是有启迪的。我们在接触一个事物、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养成敢于打破常规的习惯,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大胆引进新的东西。另有人指出:观念的创意实际上是“旧的成分的组合”。这也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进行组合、激发出新的设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按照上述的办法来锻炼自己从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意意识就会逐渐地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创意的眼光安排、设计我们的一切。